这是一场中国戏曲的超级盛会,
这是一次戏迷观众的盛大联欢,
郑州梨园春,
河南电视台,
梨园春再谱华章!
梨园春
“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,大家晚上好。欢迎收看《梨园春》……”每周日晚上七点半,河南电视台《梨园春》栏目主持人的问候都会准时响起。
2018年6月24日,中国最长寿的电视戏曲节目《梨园春》,迎来了自己的第1000个生日。从1994年至今,《梨园春》已经陪伴了观众整整24年。
当退休已久的倪宝铎和庞晓戈两位主持人再次一起站上《梨园春》的舞台,说出熟悉的问候语时,台下的观众轻轻抹去感动的眼泪。节目片头的年份从1994年、1995年一直到2018年,如今《梨园春》已经成为中国电视界戏曲栏目的第一品牌,中国电视戏曲类栏目的引领者。
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
1999年5月,《梨园春》栏目首次改版,创造性地设置了戏迷擂台赛之后迅速走红,成为全国最早的平民选秀平台。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淞认为,评审场景是《梨园春》首开先河,节目中评委之间的“逗哏”与“捧哏”等脱口秀元素与真人秀元素都是当今综艺节目的关键要素,“《梨园春》是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原创的宝典”。
在多年的探索中,《梨园春》除了在音乐、灯光和服化道美等艺术元素上不断创新外,在节目环节设计上也进行了创新,引进悬念丛生的擂台赛形式、应用现代通讯技术的场内外互动模式等,这些创新都大大增强了戏曲节目的可视性、娱乐性、时尚性和生活性。
《梨园春》兼容并蓄、百花齐放
小舞台大社会人间百态尽在梨园。24年来,《梨园春》涌现出许多擂主明星。他们有的考入国戏,有的成为戏曲专业演员,通过《梨园春》这个舞台,完成了人生的蜕变。据统计,20多年间共有45万人参与海选,两万余人走上擂台,万余人在这方舞台上圆了梦。
《梨园春》,土地里生出的力量
“24年来,《梨园春》为一大批戏迷观众送去了欢乐、感动与精彩,许多戏迷也与《梨园春》建立了浓厚的感情。”在千期梨园盛典上,一位来自河北的戏迷张杏莉讲述了自己一家人对《梨园春》的热爱,每周日一家人都定时守候在电视机前观看,并且每期父亲都会做好笔记。
“河南卫视梨园春录,《第一本》,第31期至第130期,1999年11月7日到2001年10月7日”……每本封面的开头都有类似的几行字。随手翻开一页,上面详细记录了第69期《梨园春》的演播状况,地点、时间、每一位打擂者的名字、家乡以及观众的打分支持率等。从1999年戏迷擂台赛开播直到老人前年去世,共17年的观看笔记,足足有9本。
这些本子平日都被老人锁在柜子里,十分宝贝。
在《梨园春》的带动下,戏曲频道和戏曲栏目大量出现,先后有19家电视台开办了戏曲栏目,然而在众多的戏曲栏目里,除了河南卫视的《梨园春》办得有声有色外,其他戏曲栏目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。
谈及《梨园春》为何能够保持如此长久的生命力?国家一级演员、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范军认为,“《梨园春》是真正的扎根到人民群众土壤中的一个节目”,河南水土养育了一代曲艺人,河南人对戏曲的热爱是流淌在骨脉里边的音符。现代豫剧更是贴近百姓生活。
唱响梨园新时代
如今在《梨园春》的舞台上活跃着一批非常具有艺术潜质和表演能力的中青年的演员,通过他们在梨园春舞台上精彩的表演,让我们看到了河南戏剧事业的春天。然而《梨园春》创立之初,正是中国戏曲界低迷的时期。上世纪90年代以来,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和审美方式都发生了急剧的改变。新的娱乐方式大量涌现,在家有电视,在外有影院、歌厅,在这种娱乐方式多样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下,传统的民间文艺被当作“老土”的东西看待,吸引力下降,年轻人对此尤其不感兴趣。
近几年来,《梨园春》坚持走出国门到美国、澳大利亚、甚至南美等地巡演,为当地人民了解河南、了解中国搭建起一座文化桥梁。美国旧金山的汉学家、戏剧学者格雷先生在千期梨园盛典之际,特意来到梨园春录制现场。他说,自己虽然身为外国人,但是通过接触《梨园春》,切身感受到了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,通过戏曲他爱上了中国、爱上了中国文化。
郑州梨园春,让我们一起同戏曲这一民族瑰宝‘活’起来、传下去、走更远,一起让中华戏曲唱响新时代。
热门票随时抢
折扣票随时买